金坛城事网
金坛市华阳路88号
杨金芳,男,生于1956年11月,江苏金坛人,汉族,中专文化,中共党员。
1970年6月考入金坛市锡剧团(原金坛县京剧团)工作至今,历任金坛市锡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等(现任: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
国家二级艺术监督、江苏省锡剧研究会理事、常州市戏剧家协会理事、金坛戏曲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舞美协会会员。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杨金芳自1970年6月参加剧团工作至今已有四十五个年头了。回顾他的工作历程,可以用这样一段话来
概括:“默默耕耘,默默奉献,身先士卒,持之以恒。”
在四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受党的培养教育,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而成为一名党的基层的行政、业务管理工作者及文艺工作者。杨金芳从85年至今一直担任剧团行政、业务等管理工作。在肩负着贯彻、落实、传达、传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任的同时,更要带领全体演职员工,为剧团的生存,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使剧团能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更加有生机活力。
自80年代后期,剧团在杨金芳及其他团领导的带领下,率先在全省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内部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在2002年8月,按照上级要求,结合金坛实际,对剧团进行全面改革。杨金芳能认清形势,顾全大局,不计得失,挺身而出,带头一次性买断工龄,经群众推荐担当起了改制后金坛市锡剧团的第一位法人代表,带领大家勇敢地走向市场。并在上级部门关心支持及本人领导策划下,对改革重组后的剧团,在内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
首先在用人机制上根据剧组需要,在定岗定位的基础上实行年聘制,彻底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终身制”。
其次是在分配制度上进行调整,实行了岗位工资+演出补贴+效益工资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在具体利益分配上自己带头,从领导到职工一视同仁,按绩、按劳取酬。从而拉开了主要演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档次,彻底打破了大锅饭。
三是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实行一年一聘、优化组合、一兼多职。签约后明确职责、风险同担、责任到人、各负其责。
四是敢于争先,敢于走市场化道路。改革十多年来,剧团在杨金芳的带领下,依据市场需求,从剧目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坚持多条腿走路的发展方向。即锡剧、儿童剧、综合性歌舞三者并举,《少年华罗庚》在保留原有锡剧版的基础上改成了儿童剧,实现了演出风格的多样化,为剧团拓宽新的演出市场开辟了一条生存之路。
2004年至今又先后创作排演的《飞吧,大雁》和《永远的雪梅》《留守小孩》《黎明的河边》《从长荡湖来的女孩》直接用儿童剧、音乐儿童剧的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开拓了金坛儿童剧品牌系列。
五是利用自己剧目的优势和诚信的外交工作方法,并借鉴兄弟剧团的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大专院校专业优秀艺术表演人才和省内外国家级主创人员加盟,进行优化组合。不断创作以金坛元素、现实题材为主旋律的原创剧目,为提升艺术质量、开拓新的演出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重组后,剧团在杨金芳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顶住各种压力、抓好人员优化组合和艺术生产,剧目创作看准时机,找准市场,以新的面貌、新的剧目、新的演出阵容,勇敢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化运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十年多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小剧团,胸怀走向全国的远大目标,立足于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型现代儿童剧品牌系列,坚持以创作为龙头,以现实原创题材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创作排演的六部原创儿童剧目。已在全国各地演出了5000多场,平均每年演出300多场,观众超过500多万人次,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在全国各项展演中屡获大奖,成功的三次赴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巡演,并三次登陆上海大剧院演出,开辟了全国县级剧团进入上海大剧院演出的先河。《中国文化报》以“一个县级剧团的市场开拓之路”为题作了长篇报道;《新华日报》则以“文化创新:金坛‘演出神话’的范本启示”作了深度报道; 新华社以《小剧团缘何“唱”进上海大剧院》为题发了长篇通稿。继大型现代锡剧《少年华罗庚》荣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和第四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演出超千场奖等奖项后,儿童剧《留守小孩》又分获如下奖项:
2012年9月荣获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3年1月《留守小孩》列入2011-2012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年度资助项目;
2012年6月在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
2011年4月荣获第2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
2012年5月入选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之首;
2011年12月在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集体项目奖、单项奖等六项大奖全部第一名,同时获得唯一的优秀表演集体奖;
2012年11月获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之首;
2013年5月在江苏省首届文化奖评奖展演月活动中《留守小孩》又荣获文华奖特别奖、文华奖集体表演奖、编剧奖、导演奖等。
此外2013年10月剧团还获得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2012年11月剧团被中共常州市委、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第六届“五个一工程”特殊贡献奖称号,并记集体二等功等奖项。创造了一个县级市的“金坛文化发展奇迹”,创造了一个县级市的“金坛文化成果高峰”,创造了一个县级市填补儿童剧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空白的“金坛文化现象”!在全国戏剧界享有盛名。全国各省市和中央级数十家新闻媒体竞相宣传报道,2012年10月7号央视13频道面对面栏目,题为“舞台上的留守小孩”,对改体后的剧团进行了专题报道。被誉为“中国戏剧演艺界的神话”,江苏文改的“排头兵”,常州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引起了文化部领导和文化部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关注。
杨金芳是目前剧团唯一一位拥有45年艺龄的老同志,又是一位领导者,凭着自己对戏剧事业的执着、热爱,觉得为我市戏曲事业的发展尽力尽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杨金芳还担任着市戏曲家协会的领导工作,充分发挥戏曲家协会的优势和作用,除在全市组织各种戏剧大赛外,每年积极组织带领戏曲家协会的戏曲团队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慰问武警官兵、烈军属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中:每年先后组织团队送文化下乡、进社区等演出上百场。为活跃我市城乡文化生活,繁荣我市戏曲事业作出了贡献。
由于杨金芳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对戏曲事业执着、对工作热忱,廉洁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在群众中确立了威信,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彰:
1、2000年被市总工会评为“金坛市文明职工”;
2、2001—2002年被金坛市直机关党工委评为“优秀党员”;
3、2002—2003年连续两年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十佳文艺工作者”;
4、2004年6月被金坛市人民政府嘉奖。
5、2005年2月被评为2003—2004年度“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6、2005年2月被评为“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7、2005年3月被金坛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
8、2005—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常州市文联系统先进个人”;
9、2006年6月被中共金坛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0、2008年6月被中共金坛市直属机关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1、2008年荣获常州市文联“会员奉献奖”;
12、2011年被中共常州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回顾过去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无不凝聚着上级组织及来自全国各地一大批德高望重热心人、好心人的关心、帮助、支持及全体演职员工的共同努力。相信今后杨金芳仍将用自己诚实的为人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为戏剧事业尽力尽责。
李祥
张伟国
虞晓平
尹梅红
王迎春
郑建美